体教融合:提升学校体育发展软实力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
体教融合,如何让体育回归教育?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局联合区体育局,回应现实之需,研究制定《松江区关于加强体教融合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立足“关键领域寻求突破、体教融合深度推进、增值评价导向引领”等三大维度,从机制创新、办训协同、错位发展、增值评价、问题导向等五大方面落实五育并举,推进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区校“以体育人”的体教融合生态已基本形成。
一、机制创新,探索体教融合新路径
机制突破,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协商机制。松江区教育局、区体育局对准区域优势以及短板弱项,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高赋能治理,根据实际,联合多部门形成合力,就体育布局等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2023年联合制定《松江区关于加强体教融合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致力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政策文件上为提升学校体育发展软实力打通“主动脉”。“不患寡而患不均”,实现全区中小学体育“一条龙”项目覆盖率100%。二是建立体教融合“八大攻坚项目”中心组。为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双精英体育后备人才,松江区教育局、区体育局以体教融合为契入点,协同构建区域一体化竞赛训练体系。如暑期体育运动训练,足球精英训练中心集中全区约百名优秀体育中小学生后备苗子,分批前往足球基地集训;篮球项目集训则实现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一条龙”潜力队员梯队布局,每天活跃在各个场馆;此外,田径、手球等项目招募一批好手,假期成了学生体育后备军的黄金训练期。暑期体育运动训练模式,走出了一条从单个学校训练到区域多个学校联合训练,再到全区统一训练和外出封闭集训的新路子。三是场馆合作公益培训,既能让体育好苗子较快地提高专项技能,还能将公益性体育活动与体育人才培养衔接起来。
二、办训协同,打造体教融合新生态
强化与社会力量办训协同,构建教学、训练、竞赛相结合的育人模式。一是拓宽区域、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途径,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发挥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俱乐部以及家长等多元主导,齐抓共管与个性化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运动员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上外云间中学六年级学生刘宇恒不仅学业文化成绩优异,更在“2023上海市青少年帆船锦标赛”C组男子帆船OP级场地赛荣获第一名。松江四中初中体育教师董方雨以国际裁判员身份入选为第19届杭州亚运会女子足球比赛主裁判,这位从中国国家女子足球少年队成长起来的青年体育教师致力让亚运体育精神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将足球融入课程,学校女子足球队代表松江区获市青少年体育精英系列赛足球比赛女子乙组第四名、第五名等多项荣誉。二是建立健全区校赛事活动体系。落实区级层面体育周周赛,区域层面每年组织18项体育竞赛,每年约1.5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比赛。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松江区共参加青少年组32个大项、37个分项比赛,参赛运动员人数达1118名,是松江区代表团参赛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市运会。本届市运会松江区代表团共获75.25金67.5银48铜,位列团体奖牌榜第十位、重点项目总分榜第九位,是松江区代表团参加市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三是融合优质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松江区在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统筹下,与上海棋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2022年松江区率先在全市开展青少年围棋运动技能等级测试,设立以3所学校为核心的围棋运动技能等级智能赛场。区内形成以高中学校为龙头、10所中小学广泛参与的区级围棋运动“一条龙”体系。一年多来,全区33所中小学与幼儿园、共约12000名学生受益于智力运动项目布局的普及与提高。
三、错位发展,寻求体教融合新突破
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一是支持学校特色发展。扶持基地校、特色校、精英校、联盟校、国字号校等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精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发展新生态。二是持续完善体育“一条龙”区域项目布局,进一步形成重点清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区校体育布局。成立区域层面八大攻坚项目组,明晰足球、篮球、排球、手球、田径、水上、游泳、击剑、射击、射箭、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大武术等项目发展规划,聚焦关键领域寻求突破。三是典型效应辐射体教融合新现象。松江七中(少体校)实施从体教结合到体教深度融合,形成典型的“松江七中现象”。学校作为项目龙头,与全区中小学贯通,学校成为全区中小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阵地,专业致胜,人才培养“极致”赋能,近年输送5名学生运动员至国家田径队、手球队、射箭队。其中谢冬生(现为国家田径中长跑运动员)于2023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打破全国记录并夺冠,2023年7月23日获202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800米和1500米冠军;徐卓一获杭州亚运会田径比赛男子110米栏铜牌;朱世杰(现为中国男子手球队成员)入选参加杭州亚运会,中国男子手球队锁定亚运会第5名的成绩,创造中国男子手球队自1998年以来的最好成绩。目前松江七中有11个运动项目、22支运动队,注册运动员人数达400人,在上海同类学校实不多见。
四、增值评价,实施体教融合新评价
2023年9月,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上海市促进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提出6大主要行动和20条具体措施。作为首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智能化信息试点区,松江区构建以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闭环体系。从2014年学生体质健康达标合格率92.3%提高至2022年的98.1%,优秀率从4.1%上升至19.9%。2019年起,学生体质健康中心每年对小、初、高约20%的学生进行集中抽查复核,定期反馈、干预,严格复查、整改。一是创建试点先行。区内7所试点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成长数字画像,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和近视数据纳入实时监管和反馈体系,做到“一生一码、一生一档”。学校随时测试,学生现时评价,家长实时反馈,中心时时监测。二是推进增值评价。分析运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体育与健康监测结果报告》以及涵盖区域近八年、各校近四年的自测、抽测、复核差值、绩效考核分值等全数据的《松江区学生体质健康全数据分析报告》,学校根据“一校一报告”,尤其是通过每年的终结性静态评价以及近四年的过程性动态评价,寻找突破的“口子”。教育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探索出一条可行的信息化之路。三是改进绩效管理。区教育局将学生体质监测、视力健康、运动技能等内容纳入学校体育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中,更强调全面性、过程性,更具导向性。区域绩效奖励方式日趋科学、规范与人性化:绩效奖励总金额的35%用于专职体育教师;绩效奖励总金额的35%用于班主任、管理人员奖励;绩效奖励总奖金额的30%用于全体教职工。
五、问题导向,谱写体教融合新篇章
对标上海要建成卓越的全球体育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松江区进一步厚植体育基础。一是体育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针对体育项目发展呈现地域不均衡现状,“十四五”规划中,拟创建松江七中(少体校)之外的其他地区体教融合示范校1—2所。挖掘提炼区域体育文化内涵,逐步提升地区举办赛事的级别、影响力与知名度。二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师生储备量有待进一步扩充。根据全区体育教练员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一方面亟待引进优秀高水平教练员与退役运动员进校;另一方面亟需全区体育教师进行教练员双岗位转换,以此带来的一系列的机制需改进与突破。三是体育中考的经验有待进一步向“两头”辐射。体育进中考后,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初三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显著增加。基于此,强化以素养为导向的学校体育改革,辐射体育中考经验,如小学阶段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公布和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情况通报;高中阶段向大学进一步延伸体育成效,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贯通仍然任重而道远。同时体育有机融合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中的综合指标——近视率,将近视防控作为关键工程与核心支点,通盘考虑,探索撬动学生“健康大工程”。